请联系Telegram电报飞机号:@hg4123

千亿巨头高管被调查*-*千亿巨头倒下

2024-10-26 13:10:26 汉堡足球 苌兰娜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千亿巨头高管被调查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千亿巨头高管被调查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122亿巨资不翼而飞,老板连夜被抓,怎么看康得新这场闹剧?

抓得太晚了!(下图为康得新老板钟玉)

千亿巨头高管被调查*-*千亿巨头倒下

康得新这样的公司,也是刷新了A股造假的下限。公司声称自己账上有150亿元现金,却连债券的利息都还不起。声称自己在北京银行122亿元存款,却被银行反馈说一分钱都没有。这可是上百亿的钱啊,一张一张头尾相接,就是190万公里(6.4万元就是1公里)——到月球(48万公里)都够2个来回了,绕地球赤道足够50圈了!

这样的天量资金,说没有就没有了!谁敢信?其他人都是眼瞎了吗?公司的董事会是干吗的?内控是干吗的?高管是干嘛的?财务总监又是干嘛的?每年的审计报告,这些审计师又是干嘛的?银行又是干嘛的?

说到银行,北京银行在康得新的造假事件上其实也是有责任的,因为这122亿元肯定是被康得新老板钟玉给划走的。为什么他划走了资金,银行账上显示还有122亿元存款?那是因为北京银行为康得新开通了一个集团子母账户——子公司的资金,都会归集到集团账户上,而账面上却并不反映被划走,所以这就是外界一直看到康得新账户有100多亿元巨款,但实则早就被划走了。如果是一个普通储户,银行没注意到就算了,这么大金额的资金划出,北京银行不应该及时向康得新公司方面报告吗?

钟玉把这些钱拿到哪些地方去了?大概率是拿去做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项目这两个大项目了,其累计总投资已经超过80亿元。这两个项目投资巨大,但却是个无底洞,消耗了大量资金。

长期以来,康得新都是作为白马股的形象示人,增长稳健,利润表很好看,但谁曾想这居然都是做出来的假账。从最高的944亿元市值,到现在的137亿元,康得新堪称财富绞杀机。而这样的绞杀,还在继续,因为其仍在“一”字跌停。

下图为康得新的营业利润,是不是漂亮得让人爱不释手?

别说普通股民别骗了,就连专业机构,也是上了康得新的当了。孔方兄翻了一下,分析师们当年的画风是这样的:“中国3M”“领军企业”“世界级平台”“材料龙头”等等。所以,小散户被骗了,那也真是不怪他们水平不高,真的是运气不好。

关注孔方财经,让你第一时间了解热点财经事件背后的经济原理

这不是闹剧,这是目前资本市场一个需要严厉打击的现象。

人类已经进入数字时代,对于上市企业来说,投资者能够了解的也是通过其财报以及公告来了解,其中主要是各类数字。但是数字造假这个现象并没有消停过。

康得新122亿元的天量资金不翼而飞,确实令人瞠目。说好了账上有150元亿元现金,不过却连债券利息也付不了,这怎么能让人信服?

追问因此而来:资金到哪儿了?其中的122亿元被指存银行,银行也不背这个锅,说是账户余额为零。这样的情节可以入电影了,可惜它不是在神剧里,而是在现实中。这个也太儿戏、太胆大妄为了。

第一,造假成本太低。

上市公司造假在资本市场太常见了,并且已经成为一个顽疾,几乎无法根治。因为造假的处罚太低了,这样带来的就是造假成本太低。造假成本太低,就让那些资本玩家无所畏惧。

如果中国资本市场,有类似境外那些严重的处罚措施,那么造假现象就会急剧减少。2001年,全球巨头企业,总资产500亿美元、年营收超千亿美元的安然造假配曝光之后,只有几周时间,这家巨头企业就关门大吉,然后是一系列的赔偿,以及该抓到抓、该判的判:包括董事长、首席执行官、财务总监首席会计师等高官,全部被判刑。

要知道,2000年的安然总收入高达1010亿美元,总资产498亿美元,名列《财富》杂志“美国500强”的第七名。

第二,要遏制康的新这样的事情频繁发生,要严刑峻法。

造假成本太低,是康的新类似事件频发的核心原因。要遏制这种情况下蔓延,只有用严刑峻法来遏制。

法律不能杜绝这种现象发生,但法律可以遏制这种现象的蔓延与发生频率,从而进一步净化市场。

这些时间,白马股上市公司频繁踩雷,从康美药业、康得新,再到亨通光电、欧菲光等,这些上市公司都是A股市场中曾经的大白马股票。然而,就在这段时间内,白马股上市公司却不断爆发问题,曾经被定义为高成长的经典白马股,如今却沦为了投资雷区。

事实上,从问题上市公司来看,往往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问题,但对于熟悉财报、数据嗅觉灵敏的专业投资者而言,反而容易识别出其中的问题。例如,大存大贷、营收与存货增速的严重不匹配、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等。此外,对于应收账款在上市公司的比重,同样可能会发生些许的瑕疵,即使上市公司多么精明,并如何掩饰财报数据的表现,但终究还是难逃精明投资者的法眼。

白马股上市公司曾经有着诸多的概念题材,而轻易获得了市场的持续追捧,但当市场恢复了理性,上市公司的亮眼数据逐渐浮出水面时,却需要不断引起投资者的质疑,当舆论压力聚焦到上市公司身上,而上市公司却无力说服投资者,往往投资的雷区也就随之而至了。

康得新的这场闹剧,会让投资者质疑A股上市公司、特别是A股民营上市公司财报的真实性,也会让投资者质疑为A股进行会计、审计的第三方机构的公信力。

A股的康得新,之前公司股价可是被各路券商力挺,那么问题来了,一个122亿元存款的财务问题,各路券商去公司实地调研了这么多次,为什么都没有发现。券商对外发布的研究报告,其真实性、专业性、客观性,经此一役,恐怕都要在投资者心里大打折扣。

同时,康得新大股东和北京银行签订的资金划转协议,此前肯定有迹可查的,但此前对公司进行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,为什么都没能发现这个问题。如果数额偏小,工作上不小心疏漏了尚且情有可原,但现在这可是122亿元的巨资啊。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审计人员,都一定会优先调查,弄清楚这笔钱的去向。

从康得新老板连夜被抓来看,我个人猜测,康得新的这122亿元巨资,大概率是被老板挪作他用了。

高管抛售股票,员工被强制购车,吉利到底怎么了?

员工强制购车这个肯定是假的,至少断章取义。车企有很多车,都是打折卖给员工,特别是实验车等,一般五六折就卖了。谣言说的8岗以上买领克,我觉得合理,但绝不会是强制你买。

而高管套现,那也正常。逢高卖出,是股票的价值。而作为所有上市公司的高管,都会这样干,可以避很多税,稍微懂点财务的人都知道。你觉得一个千亿上市公司一把手二把手,年薪在几百万合理么。

只是,现在突然集中被搬出来,特别的异常。吉利作为中国品牌老大,一天到晚被谣言销量不行卖不出去,这本身就是有鬼。

这应该是有预谋的公关行为,作为消费者而已,买车还是看自己喜欢的,市面上卖的好的,服务好的。而不是听水军鼓吹,买什么小众国产车。宁可买乞丐版合资车,也别买非常小众的国产车。国产车,还是得优先选吉利,长城和长安。


为什么这两年看不到小米黎万强了?

“触底反弹”是雷军和他的小米在2017年的关键词,其实这个词也同样适合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。

埋头苦干15载,从金山软件设计中心设计总监到金山词霸总经理,再到小米网负责人,黎万强的人生虽谈不上青云直上,但也一路顺遂。然而到达最高点时,他开始迷茫、困惑,也有点停滞不前,“算是四十不惑的前夜。你不惑之前注定会困惑,就像黎明前的黑暗一样。”他自我打趣道。

于是,38的他打着“前往硅谷闭关”的幌子,跑到云南修整了整整一年,赶在40岁的关卡来临前再度归来。

从出走、回归到自我和解,应该可以看作是互联网人“中年危机”的真实写照。

较真、抗衡、厮杀的岁月


黎万强的“中年危机”开始的有点早,在38岁时达到高潮。

此前,他就像所有互联网人一样,十年如一日,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,每天没日没夜连轴转十几个小时,做一颗扎实牢固的“螺丝钉”。

黎万强是雷军的老部下,两人的缘分从金山开始。2000年,黎万强从西安工程大学设计专业毕业后,随即加入金山。

十年间,从底层员工做到金山软件设计中心设计总监,再到金山词霸总经理,建立了国内最早的软件用户体验设计团队。

日子就这样有条不紊地过着,看似风平浪静,实则波涛汹涌。到了2009年,压力大的时候,黎万强开始顶不住了,产生离开的念头。

有一天,他找雷军聊辞职的事,雷军问他辞职后有什么打算,他扬言要开个摄影棚。雷军一听就笑了,说“别扯淡了,跟我干吧。”其实这时,雷军已经在酝酿出来单干,做小手机的想法。

黎万强这个人除了工作,唯一的爱好就是摄影,自称摄影发烧友。就像雷军所评价的,“阿黎这个人极其较真”,所以哪怕是打发时间的摄影,他也达到专业水平,金山的人买摄影器材基本上都找他推荐。

被“老大兼老师”雷军一言否决,黎万强也觉得不靠谱,旋即打消了开摄影棚的念头。

2010年4月,他参与创办小米科技,与雷军、林斌等人一起打江山。当时的想法很简单,就是觉得小米可以做成,从来没想过会是一个奔着千亿美金去的事业。

在小米,黎万强的较真劲发挥得淋漓尽致,毕竟是自己的事业,哪有不卖力的。更何况,互联网是一个崇尚“唯快不破”的江湖,前有饿虎,后有追兵,稍有不慎就被涤荡殆尽。

于是,深知他个性的雷军一开始就委以重任,让他充当“拓荒者”的角色,负责MIUI整体研发、设计、运营,事无大小必亲力亲为。

2011年,小米推出自有品牌手机小米手机,黎万强又再次打头阵,负责组建小米网,全面负责小米手机的运营、营销、服务、电商、物流等业务。

他的营销能力在这期间发挥到极致,一手创造了包括F码、米粉节、手机控、参与感等与小米相关的热门词汇。雷军赞赏道,“小米创业五年,阿黎已成功拓荒两次。”

只是,高潮的背后潜藏着低谷。小米越是往高处走,黎万强给自己的压力就越大,神经一直处于紧绷状态。当一个人的神经一直处于高压状态时,绷得太紧,总有断裂的一天。

从2013年开始,他身上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。羞涩腼腆的他,在公开讲话时向来非常紧张,但这时越来越收放自如,还能玩一下子段子。身边的人都觉得阿黎变了。

然而,前一秒还在众人前亢奋不已的黎万强,一个人回到办公室后却坐在椅子上发呆,那场景“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。”

他在微博里用了八个字来形容这种状态“一面地狱,一面天堂”。

归来:自我和解


眼看着小米逐步走向神坛,而自己越来越无能为力,他强烈感受到自己跟不上步伐,这一次,他陷入迷茫与惶恐。

38岁的黎万强,提前陷入中年危机的困局,那种难以言喻的挫败感毫不留情面地袭来,那种感觉就像深陷泥潭,越是用力陷得越深。

于是,他想到了“逃”。

2014年写完《参与感》一书,他通过微博突然对外宣布,要去硅谷闭关了。对于他的突然离开,很多人感到诧异。

后来接受采访时,他如此分享当时的状况,“我做休假的决定很难,自己纠结了3个月,这个心理过程很痛苦。大家会觉得这样的事情,一面地狱一面天堂。我们的困惑,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太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,但你还是要清醒,问自己当下最需要什么。在中年危机这个焦虑面前,我需要用时间重新思考,重新找到内心的平静。”

其实,像他这样深陷“中年危机”的互联网大佬不在少数,张朝阳、陈年、俞永福都曾面对媒体,坦言“中年危机”。在搜狐取得全线辉煌之际,“中国互联网钻石王老五”张朝阳曾有一段时间陷入低迷,经历数个出关、闭关、再出关的波澜,如今已到“知天命”之年才高喊出“搜狐还在路上”的口号。

陈年和他的凡客,从高空跌入低谷,只能淡出大众视野探寻凡客的出路;活跃如俞永福,也吃不消常年奔波在UC、高德、神马、九游之间的劳碌,倦态渐增时,唯有以劳模雷军求安慰,“老大常年保持难得的勤奋和激情,不愧对第一劳模的称号。累的时候看看他,我就好多了。”

趟过“中年危机”这条激流的方式,千千万万,黎万强选择“闭关修行”,对外宣称“到硅谷闭关修行”。

于是,他开车从北京一路向南四处晃荡,云南之行让他打消了前往硅谷的计划,在云南待了大半年,每天只做“跑步、看书、拍照、发呆”四件事。

没有想到的是,他的“中年危机”竟然痊愈了。尤其是拍照这件事,使他找回了童年时期单纯的快乐。那时候,他和姐姐以学校的兴趣班指定要买为由,忽悠母亲买了人生第一台相机。

半年后归来,他没有立刻回归工作,而是举办了个人摄影展。当天的发言会上,黎万强在结束的当口,第一次提及那场短暂的离开,“最近有很多传言,但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一个消息,年底——我要回到小米”。

最后,他哽咽着走向雷军,说“感谢我的老大、我的老师”。

后来我们看到,与自己握手言和的黎万强回归小米,开始第三次“拓荒”,扛起小米影业与小米市场的大旗。

1977年出生的黎万强,如今已经迈进40岁的不惑之年,幸运的是,中年危机这道关卡,他终于迈开腿大步跨过。


【电商报原创,欢迎关注我们。重磅新闻跟踪报道,中国电商媒体影响力第一!】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千亿巨头高管被调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千亿巨头高管被调查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